心系民生 情牵群众
默默无闻 真诚奉献
—记孝义市人民法院王全洪同志
王全洪,男,1950年6月生,汉族,山西省孝义市西辛庄镇贺岭村人,曾在孝义县文化馆、宣传部、柳湾镇政府工作,1983年调入孝义市人民法院工作,先后任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等职务,现在孝义市人民法院立案信访接待大厅工作。三十年来,他默默奉献在基层法庭二十年,兢兢业业守在信访大厅十年,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法院的审判事业。
1983年6月,因工作需要,他调入孝义市人民法院工作。
一、扎根基层,为辖区百姓排忧解难。
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中国,法制建设受到重创,法院工作刚刚走上正轨。进入法院后,他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与张建基庭长负责筹建柳湾法庭(后更名为阳泉曲法庭)。二个月后,张庭长调回法院,他便开始了独挡一面的法庭工作生涯,这一干就是二十年。设立伊始,阳泉曲法庭管辖阳泉曲镇、西辛庄镇、山西铝厂孝义铝矿、汾西矿务局柳湾煤矿和山西省建设机械厂,辖区人口8万余人,辖区地处西部山区,村矿矛盾较大,为我院辖区面积最大的基层法庭。当时,法庭借住在镇政府的一间办公室里,从立案、调解、开庭审判到制作法律文书都在同一场所;法庭只有他和书记员二人,挤在一间房里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他常说:条件再差,案件质量不能差,环境再简陋,案件办理不能简化。为了让辖区百姓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多次组织乡镇、村委、村民及企业领导、员工学习民法通则、婚姻法及民诉法试行等法律法规;为了打开工作局面,他常常带书记员走村入户,在农户炕上、田间地头就地办案,了解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损害赔偿就这样烟消云散;为化解纠纷,他常常是早出晚归,一身尘土一身汗;他还坚持法官走到哪里,国徽就带到哪里,审判职能就延伸到哪里,无论风里雨里,还是酷暑寒天。
1985年,柳湾煤矿子弟学校张某等四名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枚雷管,就在路旁点火烧雷管玩,张某不幸被雷管炸伤手掌,张某的监护人起诉到法庭,要求被告柳湾煤矿和另外三个学生家长赔偿。受理案件后,王庭长压力很大,被告柳湾煤矿首先答辩推卸责任,称发生爆炸的雷管并非该矿的,爆炸的地点又不是本矿的生产场所,该矿不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其他被告也以各种理由推卸责任拒绝赔偿。当时原告家庭十分困难,急需医疗费用。为让张某及早得到救治,结合现场目击证人的陈述,他首先和被告柳湾煤矿沟通,确定爆炸雷管的特征,进而确认雷管的所有人、管理人,并亲自进入该矿雷管库进行比对,同时积极组织原被告调解,讲明各方当事人的责任,说清原告的困难及手术的必要性,经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被告柳湾煤矿首先打破僵局,先行赔偿了原告部分医疗费用,其他三被告也相继进行了赔偿,原告获得了3万余元的赔偿款,该案得以圆满解决。凭着这种干劲,通过他和干警的努力,法庭结案率年年为百分之百,且无一上诉改判案件,调解率亦在百分之七十以上,各项工作在全院乃至全区均名列前茅,连年被法院评为先进单位。1989年,阳泉曲法庭被吕梁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评为全区的先进集体,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2002年,为整合审判力量,院党组决定撤并法庭,阳泉曲法庭被撤消并入兑镇人民法庭,他又一次受命改建兑镇法庭,通过三个月的工作,理顺了法庭合并后的人员、案件管理,使兑镇法庭的面貌焕然一新,办案力量大大增强,法庭的公信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法庭工作期间,他还总结出了基层法庭工作的“四个服务”工作经验,即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专项服务和跟踪服务,这一经验在当时吕梁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区民事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推广交流,并被《人民代表报》和《法制日报》等报刊刊载报道。
就这样,从1983年到2004年,他在基层法庭默默奉献了整整二十年,从一个青春活力的小伙子变成了将近退休的老庭长;在他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洒下了满腔热忱和辛勤汗水,哪里的沟沟坎坎都有他走过的足迹,哪里的父老乡亲都有他熟悉的面孔,他无愧于一个法官的光荣称号。
二、筹建法庭,为公正执法搭建平台。
随着法庭工作逐渐走上正轨,法庭办公用房远远满足不了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何才能改善办公坏境,成为他常常思考的问题。1990年,借着“两庭建设”的东风,在院党组的支持下,他多方奔走,积极筹备,着手筹建阳泉曲人民法庭。他首先与辖区阳泉曲镇政府沟通,协商选址,同时与辖区内企业联系,筹建工作得到了两矿的大力支持,柳湾煤矿支援了钢筋、水泥,孝义铝矿支援了楼板等,在此基础上,他找来施工队并亲自监工,合理利用一砖一瓦,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为尽快完工,他常常往返于法庭与工地之间,关注着建筑的质量和进度;工作之余,他经常带领法庭干警到工地帮忙、劳动,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经过一年多的辛苦操劳,一座庄严的小二楼拔地而起,阳泉曲法庭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有了自己的审判法庭,有了自己的调解室,有了自己的合议室,从根本上改善了基层法庭的办公条件。当他端坐在庄严的审判庭开庭审理案件时,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这也是孝义市人民法院有史以来自己建造的第一个比较规范的基层法庭。为此,1992年3月,他被吕梁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荣记三等功一次。
三、甘为人梯,为年轻干部出谋划策。
2004年,院党组组织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选拔了一批年轻庭长,他也从庭长岗位上退了下来。院党组安排他到立案庭搞信访接待工作。他也曾犹豫过,在法院像他这样的老庭长大都选择了退居二线等待退休,真的还要继续干吗?他的子女们也一次次劝他别干了,干了一辈子的基层审判工作,不烦吗?再说现在已经儿成女就,何不在家享受天伦之乐?院长又一次找他谈话,立案庭都是年轻同志,无论从业务上和经验上都不足,需要我们的老同志扶上马送一程,经过再三考虑,他义无反顾的留了下来,决定在临退休之前再发挥余热,为我院再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既来之,则安之。在信访接待大厅他仍一如既往兢兢业业的工作着,遇到年轻同志来请教业务,他倾其所有给予指导并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他们。由于立案信访大厅是法院新成立的窗口单位,全面推行立案流程管理,当时的立案庭有干警30余人,人数最多,大多为临时工,书记员统一由立案庭管理,诉状统一由立案庭送达,排期统一由立案庭办理,承办法官由立案庭统一指定,在人员管理、工作分工、与业务庭的对接上面临诸多问题。许多年轻同志一时不适应这种工作模式,他便耐心指导,做到了多沟通、多协调、多留心,协助庭长理顺工作关系,关注年轻人的思想动态,尽可能拾遗补缺、弥补不足;同时他还耐心还疏导当事人进行诉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立案信访工作被上级领导誉为“和谐社会的稳压器”。2011年,信访立案大厅荣获“全国法院立案窗口建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看着取得的成绩,听着领导的赞扬,他心里觉得十分的充实,因为这里更多的倾注了他的汗水和心血,他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了欣慰。他的这种精神也深深感动了我院的干警,跟随他工作的同志也陆续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但他仍然默默无闻地在自己所热爱的立案信访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四、倾心信访,为社会和谐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老同志,他到立案信访大厅从事信访接待工作以来,把信访大厅当作考场,把来访群众当作考官,而把他自己当作考生,把群众满意当作最好的的答卷,坚持做到来访有登记,咨询有答复,事事有记录,件件有落实。他心系弱势群体,善待来访群众,对来访人员递上一杯热水,送上一个微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做好来访人员的思想工作。同时,对一些需要进行诉讼的当事人进行法律引导、解释,做好法律宣传和疏导,大家都亲切地称他是“心理疏导大叔”。
有一位老上访户靳某,因煤矿承包与村委发生纠纷形成诉讼,历经一审、二审程序仍不满意。靳某曾多次赴省、赴京上访。他接待后,仔细倾听靳某的陈述,了解案件的背景,并调阅了案卷材料,和领导进行了认真研究,明确该案定性准确、证据充分、程序合法,我院的审理、判决没有问题,只是靳某心存怨恨、对个别法官存在误解。在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之后,他从法理、情理耐心细致地给靳某做疏导工作,从国家政策法律适用到人情事理,讲到她多年上访给家庭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慢慢地平息了靳某心中的怨气,逐渐能够正确面对事实,客观分析案件情况,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和不理智,主动按本院的判决执行,并心服口服地表示不再无理缠讼和上访。事后,靳某还给我院送来锦旗一面表示感谢。此案的圆满解决,获得了市政府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对以后类似上访案件的处理也提供了借鉴。
近年来,他还多次参与了案件研判,与院领导、信访局、政法委领导对缠访案件、越级上访案件进行研判,制定化解方案。在三大活动中,他主动协助院长接访、庭长导诉,畅通了信访渠道,化解了群众矛盾,使我院的信访工作步上了一条规范有序良性发展的道路。
去年,他办理退休手续以后,完全可以离开这个岗位过清净的生活,面对领导和同志们的期待,他再一次选择了留下来,继续坚守岗位从事信访接待工作。他自己也知道,信访接待工作是一项非常繁重和复杂的工作,不要说自己已是退休干部,就是在职干部也不愿意搞这项工作。但时间久了,他对这份工作却有了感情,觉得信访工作是人民法院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搞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确实有助于法官审理案件,也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据统计,近三年来,他共接到来信120余封,接待来访人员600余人,向上级单位报送信访材料100余件。对上级部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法委及院领导批转的信件和市委书记、市长办公电话,均做到来访有登记、咨询有答复、件件有报告,且从未发生过错报、漏报和迟报的现象。我院的信访工作也有了实质性的跨越,2008年奥运期间、2009年国庆期间以及两会期间,我院无一起赴省、赴京上访的事件发生。
有耕耘就有收获。他多次被本院、孝义市委、市政府授予“信访先进工作者”和“优秀信访接待员”等光荣称号。他得到了领导、同事的尊敬和信赖,也成为了上访人员的贴心人。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总结三十年来的工作历程,用他本人的话来讲,那就是“问心无愧,无怨无悔”。他表示将继续以孺子牛的精神奉献自己的余热,为党和国家、为法院事业贡献自己毕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