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的办公室工作,承载着为法院全面履行各项职能提供参谋、协调、监督、保障的重要任务,是人民法院全面推进司法改革、公正高效地开展审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法院办公室工作沿袭落后的传统,工作模式与其他机关的办公室大致相同,无法体现服务现代司法工作的独特理念。因此,如何搞好法院办公室的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全面高效的优质服务,已是基层人民法院机关行政后勤管理改革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当前基层法院办公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人民法院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时期,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把准历史发展的脉搏,跟上历史发展的脚步。为此,作为办公室人员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在日常工作中要敢于打破旧框框,革除陈规陋习,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勇于思考,敢于探索,大胆地推进工作创新。只有具备了超前的意识、大胆创新精神和灵活多变的手段,才能使办公室工作有声有色、富有成效。但是,目前我们的办公室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审判工作、服务党委中心工作的理念还不够强,存在有消极、懈怠、不思进取的思想状态,导致政令不够通畅,相关政务工作停滞不前。
(二)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一是当前基层法院办公室在人员配备上,基本上是处于“事多人少”状态。法院按照规定招录的审判职位公务员往往倾向于进业务部门,不满足办公室工作,导致办公室人少事多的矛盾日益凸显,有些工作不得不聘用临时工作人员完成;二是相关专业人才奇缺。办公室工作需要一批擅长文化艺术、财务、基建、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但上述岗位长期以来均由法律专业或其他人员进行轮岗或顶岗,导致办公室工作活力不够;三是在工作任务的分配上,存在“以人定事”现象。谁能干就让谁干,不管机构职能,不管任务轻重缓急,造成工作能力强的人累死,干不了事的人闲死,严重地影响了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出效率,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战斗力。”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从目前来看,法院办公室大都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还很不全、不细,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在运行过程中抓得不严、抓得不细、落实乏力,有了问题临时搭班子、抽人员,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之嫌。同时工作上秩序不够,考核标准不严,奖惩不能到位,这使办公室的管理处于一种时紧时松的紊乱状态。
(四)经费保障欠缺,管理难度加大。从近年来的运行管理情况看,基层人民法院日常经费供给和保障机制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受地方财政体制上的影响,法院的经费保障仍然停留在比较分散的层面上,省及中央财政给予的适当补贴,加大了地方财政的依赖性,法院所需经费拨付有时不能及时到位,使法院行政后勤管理难度大、压力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院正常工作的开展。此外,信息化服务和现代化办公水平受经费和资金限制,迟迟得不到实质性提高。
二、加强法院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教育,让干警认识到办公室是联系领导和基层的桥梁,是协调各方关系的纽带,是保持整体工作正常运转的中枢,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外交往和后勤服务等繁重工作,处于协调机关各部门、连接领导和基层的枢纽地位,是机关的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参谋中心、运转中心和指挥中心,具有参谋、助手、协调、服务、把关、督办等职能,也是领导的左膀右臂、法院的内管家。这样一个特殊部门并不逊于其他审执部门。同时也要让干警认识到办公室工作也是锻炼人的地方,办公室人员可以从领导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培养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公关技巧、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及文字综合能力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让各级领导和全体干警转变对办公室工作可轻可重的看法。
(二)不断引进专业性高素质行政事务管理人员。做好办公室管理工作,离不开专业性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近年来,对法官职业化强调很多,但对法院行政事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讲得比较少,在客观上造成了政务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人才,使其变成了一项什么人都可以干、可有可无的工作,导致办公室队伍庞大,效率低下,并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为此,必须加强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如从事司法财务工作人员应具备会计师职称,司法秘书工作人员要有较强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字工作功底,党务人事工作人员要有很强的党性和公道正派的作风。上述所有人员都要会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工具,不断提高办公效率。要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激励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和效能,畅通政务管理人员进口和出口,对于不适合岗位的人员要加强培训,及时调整岗位,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政务管理队伍。
(三)加强对机关行政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政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上级法院只注重对审判业务的学习和培训,而很少对法院办公室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导致上下级法院、区域性法院之间在管理上不平衡、不统一和不协调。因此,应当从体制、机制和保障功能上入手,制定与现代审判管理相配套的行政后勤管理机制,在纵向和横向上加强行政后勤管理事务的经验交流和培训,以适应审判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强化科学管理,使法院办公室工作实现“规范、严谨、高效、创新”。一是建立有序运行的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细则和实施办法,包括日常工作处理流程和操作规程、督办规程、政务处理中的问题发现与反馈机制、调查研究机制,努力达到办文、办会、办事的规范、严谨、高效。二是建立内部管理激励约束制度。全面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遵循抓班子、抓骨干的工作思路,构建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有权有责的工作格局;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促使办公室领导干部主动思考、主动提出建议抓工作;建立与目标管理责任制相适应的个人业绩登记制度,量化个人绩效考核,坚持将对人员德、能、勤、绩等日常表现的详实登记作为考评个人的依据;强化责任意识,积极试行主办责任制、交办事项警示制、工作过失追究制等制度,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