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改革紧锣密鼓进行之时,吕梁中院党组提出创建“学习型法院”,可谓正当其时。因为,所谓“学习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变革型”。为了便于大家研究、讨论、实践,笔者收集了一些资料,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管理理论
从上个世纪后期,许多国家不断提出创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一些大学提出创建“学习型学院”,更有不少公司提出创建“学习型企业”。这些“学习型”的提出,并在实践中硕果累累,都源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近120年以来,国际上出现过35种影响较大的管理理论,而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最前沿的两种管理理论之一。目前,许多国家、城市、社区、学校、企业用这种理论管理自己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人类共创、共识的现代管理理论,有多种模型。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所著《第五项修炼》是其中之一,影响比较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各国提出“向学习型社会前进”的目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由学历型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过渡的决策。所谓学习型社会,是指社会的各种“细胞”都必须建成学习型组织,如“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等等,以实现终身教育。
二、学习型组织的意义
1、个体发展的需要。21世纪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人的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教育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在发达的社会中,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人,不应当仅仅是一些学者提出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的人”、“组织中的人”、“文化人”,更应当是“学习型的人”。学习型的人,是指能够系统思考的,不断自我超越的,不断改善心智模式的,积极参加组织学习的,能在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的人。
2、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必须有许多的学习型组织才能建成。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强调终身教育。根据个人随时需要,提供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全社会的谋职过程中,将从以学历证书为主转向以能力证书为主。没有学习型组织支撑,社会不能成为学习型社会。
3、时代发展的需要。科技迅速发展,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大大加快,最近30年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两千年知识量的总和。个人、团体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把12年制的学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教育。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适应新的时代。
三、学习型组织的优点
不论遵循什么理论进行管理,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型”,一种是“学习型”。“传统型”,是指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力为特征,对上级负责的垂直的纵向线性系统。它强调“制度+控制”,使人更勤奋地工作,达成组织目标。呈现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学习型”,是指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社会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它强调“学习+激励”,不但使人更勤奋地工作,而且注意“更聪明地工作”,以增强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成员活出生命的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呈现的是一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证明,“学习型”优于“传统型”。比较如下:
1、组织结构成效比较。“传统型”的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式,管理层级多,等级、集权是其特征,管理过程是指挥、命令,谁的权大谁说了算,管理成本高,信息损耗、失真大,反应迟钝。这种结构,职场氛围死气沉沉,压抑创造力。“学习型”的组织结构呈“扁平化”,管理层级少,平等、民主是其特征,管理过程是讨论、协商,谁的正确谁说了算,管理成本低,信息损耗、失真小,反应敏捷。这一结构,职场氛围生动活泼,激发创造力。
2、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作用及结果比较。领导者:两种类型的领导者都思考、决策,但是“传统型”的领导者容易草率、盲动,拍脑袋决策;“学习型”的领导者则讲究群策群力,多方论证,科学决策。被领导者:“传统型”的只是行动,而且被动,容易消极;“学习型”的不仅行动,而且思考,上下左右互动,更主动、积极。结果:“传统型”的低效、低质,而“学习型”的高效、高质。
3、管理思想对创造力的影响比较。“传统型”的管理思想,强调集中控制,管理重心上移。“学习型”的管理思想,强调以基层为主,管理重心下移。其结果是,“传统型”产生的动力是外逼性的,成员知道有人指令,有人控制,有人提供方法,被动的态度侵蚀学习力、创造力;“学习型”产生的动力是内生性的,成员知道只有方向没有答案,命运在自己手中,主动的态度激发学习力、创造力。
4、行为动力源和可持续性比较。如上所说,“传统型”的动力是外逼性的,动力源自上级,除了被动接受之外,还是难以持续的,经常会出现“事由人兴,事由人废”的状况。而“学习型”的动力是内生性的,动力源自成员的内心,除了主动、积极之外,还是可持续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一种机制,如果能激活成员内心的动力源,其创造性的威力是不可估量的,也是源源不断的。实践证明,“学习型”就是这种机制。
四、如何推行学习型组织管理
1、掌握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基本成型的、可以去实践的,并不是仅停留在纯理论阶段。它并不高深,也不复杂,而且实践性很强。只要愿意,就能掌握。推行一种机制,起码要让大家了解基本的运作和计划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只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思想,才会有共同的行动。更何况,这种机制的运行,靠的就是每一个人。
2、构建模式。理论固然是成型的,但是,每个组织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有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根据理论结合各自组织的特点,构建出自已独特的模式。基本的要求是,将“金字塔”式的结构,转变成“扁平化”的结构。当前,司法改革中审判运行的改革,去行政化,就是向这方面发展。在推行之前,还可以沙盘推演一番。纸上谈兵,有时还是很管用的,可以避免不少失误。
3、更新理念。要彻底扬弃传统中的一些落后于时代的理念,代之以与时俱进的理念。无形的理念与有形的规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先进的理念,再先进的规则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之亦然。在此,起码要将传统的“集权+命令”更新为“民主+协商”。领导集团理念的更新尤为重要,要把领导的定位从“主宰者”转变为“服务者”。没有时代的理念,无法担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4、勇于实践。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践性是很强的,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当然,实践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正是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大好时机。只有实践,才能锻炼成员,提升组织。这一理论的核心价值,或许就在于实践中能够使组织和成员自我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和适应风云变幻的外部世界。这不正是许多国家、政党、企业梦寐以求的吗?不过,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要推行这一机制,必须勇于放弃眼下那点既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