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随笔
庸医把脉“进京访”
作者:袁守谦  发布时间:2015-11-18 16:59:13 打印 字号: | |

从医多年,医术欠精,虽无扁鹊之才,但也能凭一得之见,偶治疑难杂症。

近日,见一当官的友人,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一问方知是为进京上访一事。数字降不下来,方法用了不少,就是不见成效。悬壶济世的本能,使我静听了他的诉说。虽对官场运作一窍不通,但也听出了一些门道。总的看法是,他们把脉不准,药不对症。

进京上访人的目的,并不是让北京解决诉求,而是想通过北京给地方施加压力。把北京当作了工具,而北京则不孚众望,头脑简单、理直气壮地充当了这一角色,法外施法,“创新”了不少给地方施加压力的方法:排名通报、驻京接访、限期结案、批办督查、责任追究。体制的原因,使地方无可奈何,只好如法炮制,逐级施压。其结果是,基层对京访者无原则地迁就,违心地妥协、讨好式地安抚,尽量满足他们的意愿。这一来,又助长了讨价还价的心理,常以再进京上访为要挟。最后处理“京访”的标准,不再是法律和政策,而是京访者的个人意愿。这样,又出现了示范效应,互相攀比,引发了更多的“京访”,还不包括得陇望蜀,得寸进尺,事后反悔的情况。因此,方法越多,上访越多,越忙越乱。他们认真负责地创造了一种激励进京上访的正反馈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中,努力越多,失败越多,除了保持忙碌外,不会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更严重的是,不仅京访数字降不下来,而且长此下去会引发社会更大的混乱。因为,如果社会问题的处理,不是根据规范、客观、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各色人等个人的主观意愿,那么,这个社会不走向混乱,反倒是不合逻辑的。混乱会有“滚雪球效应”。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自以为是的作法,那么,到头来说不定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可悲的是,每个人都打着“对人民负责”的招牌自觉神圣、浑然不知。要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须对症下药,把机体作一番调理。如前所述,进京上访的动力,来源于北京给地方的压力,压力越大,动力越强,进京访就越多。如果北京不要故作亲民,画蛇添足,节外生枝,而是让其各就各位,依法办事,以平常心看待进京访,无须过度关注,那么,经过一段时间,进京访的数字便会大幅下降。社会也会逐步走向有序。

盲目作为,不如不为。不要搅动,水自然会清下来。

朋友听了,半天不语……

来源:吕梁中院
责任编辑:白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