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随笔
存在只为绽放
作者:刘晓峰  发布时间:2015-11-25 17:51:56 打印 字号: | |

久伏案头,不经意间,夜已深沉。抬头望夜空,那高悬的明月正将它的洁白洒向大地,伫立在院子里的我,望向在月光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的法徽,思绪像长了翅膀,飞向遥远的天际,飞向那曾经的过往岁月。那年冬天,满怀憧憬和信仰以及还有些许彷徨的我们,踏进了吕梁中院的大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在滴答声的伴随下工作着、生活着、积累着。学生时代曾无数次幻想的工作场景,在真正进入法院才知道,工作远比想象中的要丰富。整理卷宗、旁听庭审、分析案情、草拟文书,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改造着自己,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何谓态度决定高度,成功的意义在于坚持。如同雷锋日记中的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细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的岗位?”这些看似琐碎重复的工作,其实就像大树一样,只有根扎得越深越牢固,才能长得更高更壮。

这一年的时间如同一条涓涓的溪流,无声无息地从我身边淌过,也沉淀下许多收获与感悟,使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蜕变。

这一年也曾因无知而犯错,因犯错而不知所措。幸好有领导的包容和细致入微的“传帮带”,也幸好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路砥砺。我想说,请给我点时间,我会变得更好。但同时我更要告诫自己:请不要着急。

 一、请不要着急去抱怨

开不完的庭、阅不完的卷、写不完的文书、见不完解不开的当事人,行走在这条职业道路上的人们,总是“看起来很美”,他们一面坚守着法治信仰,一面默默承受着艰辛与不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工作的闲暇,我也可以听到一些对当事人、案件的各种吐槽,这个说“当事人太闹了,怎么说都不听”,那个说“是啊是啊,我早上刚遇到一个……”。于是积攒起来的负面情绪瞬间爆发。原本作为输送新鲜血液的我们,却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同化,丧失了该有的朝气、热情和敢闯敢干的精神。所以,遇到问题请不要着急去抱怨,它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你变得更糟。不如俯下身子,听听当事人的诉求,尝试着换位思考,将书本中的法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目光流转于案件事实和法律规范之间,找出最佳契合点,这才是追求公平正义应有之义。我们对待当事人的方式,便是当事人对法院的感受,如果一味去抱怨,很难让人心悦诚服。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把信念化作丝丝努力渗透到工作中去,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抱怨。

二、请不要着急去“成熟”

人情世故成为我们适应社会所要上的第一节课,渐渐我们开始变得圆滑,对案件也越来越体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却忽视了对真理的坚持,对法律的坚守。甚至唯唯诺诺,人云亦云。但是,“法槌声声,无偏无惧,是为修持,亦为能力。”作为一名法律人最应当具有的是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法律原则的无比坚持,对公平正义的不断追求,仰不愧天,俯不愧地,这样才是合格的司法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请记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只要保有一颗不同凡响的心,成长将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临。”

 三、请不要着急去“成功”

胖子不是一天吃成的,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长时间审判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知识的丰富。我们所需要追求的,不是成功的速度,而是积累的深度。眼下那些看似琐碎单调的工作便是那千里之行的脚步,便是九层高台的垒土。人必先“润身”,然后才能“及物”,一个人、尤其是一名法官只有有足够的睿智和博学,才能在理论的研辨中彰显理性的号召力,在公正的办案中体现勤勉务实的为民作风,才会使社会正义的象征意义转变为现实的可能。所以,请拿起书本,并坚持不懈做好当下的工作吧。哦,累了困了,就喂自己一点鸡汤!

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请不要着急,时间会带来想要的一切,坚持会伴随我们走向辉煌,不要瞻前顾后,不要自我否定,不要畏缩不前,脚踏实地为法治事业挥洒青春,为公平公正摇旗呐喊,为司法进步积蓄力量,那时,便会发现当初的忧虑彷徨亦只是杞人忧天。如果我们内心有清晰的人生定位,有执着的奋斗追求,这个社会的浮躁、功利便不会影响到我们。年轻的我们,或许能做的工作微乎其微,但谁能说这司法的天平,不是像你、像我这样的小砝码组成的呢?同舟之路,愿我与诸位伙伴同力同行!

来源:刑三庭
责任编辑:白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