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随笔
点滴记录,见证成长
作者:任文  发布时间:2016-01-19 10:25:34 打印 字号: | |

我常常以为,最容易模糊的东西便是记忆,然而当我端坐于办公桌前,计划用文字摘写我参加工作一年以来的点点滴滴时,那些被我隐喻为团雾的记忆竟然全都涌现出来,追溯至岁初。

回顾参加工作以来的心路历程,感触颇深。从初始萌生的欣喜与不安到逐渐成熟的淡定,期间的种种苦恼、失落、焦虑、快乐、得意与收获,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而对自身的认识恰恰也是抽丝剥茧,游历水落石穿的过程。坦诚的讲,我爱我的事业,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很实际的目标,就是做好每一件自己能做好的事。

上学时和同学们进行的最为持久的谈话便是毕业后的规划,譬如,要从事哪些工作,工作时自己会是什么样子,拿到的第一份工资该怎么花……而关于此类场景,我也不止一次地假设过……然而当我如愿以偿地到了法院,才发现,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之后,我来到刑一庭开始了正式的工作,从打印、盖章到收发文件,工作忙碌而充实。从给一审被告人送达起诉状副本、移送案卷材料,从看卷、开庭到依法讯问上诉人及原审被告人,我慢慢熟悉了刑事案件审理的流程,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一些工作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些许的差异。幸运的是在前辈们的指导下可以联系实践慢慢琢磨,于是我学会了理论联系实践。哪样的工作方法更有利于工作开展,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哪些情况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只能找一些更切实的工作方法、操作流程。比如,关于是否进行非法证据排除的审理,在庭前对被告人进行讯问或者召开庭前会议,公诉机关提前得知被告人是否申请非法证据排除,避免被告人在庭审时第一次提出而导致休庭,从而提高诉讼效率。类似这些以及更多的工作细节,都是我非常宝贵的经验,需要在工作中逐步积累。回想一年来的工作,虽然琐碎繁杂,但我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着新知识,学习着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

这一年,最难忘的是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工作态度的转变。法院业务庭室需要耐心、细心、责任感,唯有这样才能干好。裁判文书校对是宣判之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后一次把关,有时法官们写好裁判文书之后会让我再进行一次校对,杜绝文中的语句不通、错别字、标点错误等情况。刚开始做这些工作,在我看来这太简单了,文书是在电脑上打的,又有人已经看过一次,再说出现个别错字、标点符号什么的小错误也无关要紧,再随便浏览一下就行了。然而这些麻痹、松懈、不认真的态度对于案件审理来说却是致命伤。前段时间,有个案件中的两个当事人的名字只有第三个字不同,在书写裁判文书时就出现了一次混淆,我校对时竟没发现,幸亏同事再次校对时发现,避免了一次失误,想来还真有些后怕。工作过程中细心和责任感很重要,我们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有句话叫态度决定一切,其实在工作中,态度就决定着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工作之前我也想象过自己一开始的工作可能是一些比较琐碎或者毫无技术含量的重复体力劳动,虽然早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但真正从事这样的工作,多少还是会有一些抵触心理,感到失落,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一段时期,我也很迷茫困惑,每天就是盖章、打印复印、抄写东西,感觉就这样Ctrl+C、Ctrl+V的日子是多么地浪费体力有多无趣,也质疑过如此繁琐完全没有创新可言的工作干着还有什么意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篇文章,里面的一段话让我如梦初醒:“每天,每一刻我们都在做这样那样的决定,我们可以漫不经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千上万的小选择累计起来,就决定了最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励志的话语不就是在说自己吗,我应该端正态度静下心来,开开心心地工作。

我在单位学历不是最高的,脑袋不是最聪明的,经验就更谈不上,但我从来没有妄自菲薄,人和人本来就是不同的,天赋条件的差异及后天环境的不同,也使得我不可能和那些牛人一样,我要做的就是以他们为远方的那个灯塔,向他们慢慢靠近。其实,我身边就有全国优秀法官办过众多大案要案的大哥,有单位学历最高年轻貌美有活力的姐姐,还有工作勤奋踏实的其他同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他们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感谢他们对我的认可和信任,感谢他们对我的包容,我将常怀感恩之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愿此后的时光,我能在耕耘中收获,在汗水中成长,也愿当我端坐于办公桌前,仍思绪如绵,自乐安然。

来源:刑一庭
责任编辑:贾尧